返回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4章 求同存异一直都是陈寒的追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你没有必要觉得自己委屈,也没有必要觉得被父亲认同了,你就可以放松。”

    这既是老爷子对朱标的鞭策,同时也是老爷子对朱标的认可,如果不是认可了自己的儿子的话,他不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通过这些年来的观察,他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

    虽说自己的儿子肯定会得到自己这个当父亲的一点认可的加持,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在于自己真的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真的为自己的儿子感到由衷的骄傲。

    自己的儿子能够在这么年纪轻轻的情况之下就已经做到了自己都难以超越的一些成就,自己都难以企及的那些个威望,其实他一直都觉得非常的骄傲,因为自己的儿子走的这条路跟自己不一样,可是呢,依旧是走出来了一些他自己的脚印。

    朱标听到了这样的话之后,也是觉得自己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认同,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其实不如自己的父亲,但是现在自己的父亲居然说只要他做出了这点成就就可以超越他,这一下就让朱标有了动力。

    其实和老爷子一样,然后自己本身也并没有什么可以真正的说话的人,因为他身边的那些人要么是老学究,要么是一些拍马屁之辈,那些老学究在他面前恪守礼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们讲那些拍马屁之辈虽说把。那些好话都给你说的头头是道,可是又能什么样的。

    也正因为如此,就像老爷子一样,其实朱标自己,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孤单的人,虽说自己的女性有的时候在自己的面前说话一点都不会气,有的时候也是直来直去,他很理解。

    因为陈寒来的地方就是六百年之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观念,认为自己一定要比别人低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观点,认为自己就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反倒是一直都觉得自己就应该要像一个人一样活着,这其实是好的。

    可是对于陈寒这种直率有的时候朱标也觉得有点难以忍受。

    因为陈寒有的时候在跟自己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争辩到了很极端的地方,陈寒是真的敢跟自己红脸的,这让在自己身边的那些文官都有一些不适应,觉得陈寒有的时候太过僭越。

    虽说朱标自己本身并没有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他一直都觉得这种行为非常的好,因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些观的事实都给讲明白讲清楚,这样不至于搞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来,这样才能够让所有人都看得到自己是一个真正包容万象的人。

    可是自己虽说能够接受,但是那些官员们根本就接受不了,那些官员们都会觉得陈寒就像是一个疯子一样,甚至有的时候会在自己面前说陈寒的一些坏话,觉得陈寒这样下去会让许多的人对于太子殿下的威严有所损失。

    其实朱标一直都跟陈寒这样讲过,可是为什么陈寒都接受不了,那不是他接受不了,而是他的习惯没有办法去改变。

    陈寒跟他讲过很多次,在他的那个地方没有那么多不平等的观念,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陈寒从来都不会说,我要在明朝这个地方讲究人人平等做不到这一方面是现代观念,没有办法跟古代的伦理合在一块。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如果用现代的观念去套古代的伦理的话,你第一个自己会觉得特别别扭,第二个也会让身边的那些人对你的想法无法适应。

    所以陈寒一直都是觉得我应该要去迎合明朝的这些观念,但是我要在这其中做一点小小的改变。

    不至于让明朝的这些观念通过他的一些方法来对我进行改造,我应该要去改造它,我不能够让所有人都接受我的观念,但是我不能够让自己陷入到了这种观念的陷阱当中。

    因为想要去改变的话,就必须得要把一些古代的真正的封建的所谓糟粕给改变。

    古代必须得有自己的一套形式逻辑,但是自己从六百年后来到古代就发现。

    他们的科举制度有的时候的僵化,其实是真正的让古代没有办法产生创新性的东西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以在这一点上面陈寒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慢慢改变这些东西的啊,不是想着说一定要让所有享受到人人平等的这种新的观念,这是不可能的。

    就是因为陈寒懂得什么叫做求同存异,正是因为陈寒一直都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的是一些稍微的闷闷的一点润物细无声的改变,而不是大多阔斧的在思想观念上面需要认同。

    需要所谓的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是最好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想法一定会非常危险,这种想法本身就带着极端。

    陈寒从来不会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他只是想要在人们的生活方面做出一些改变,要怎么才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做出一些改变呢?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那就是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让经济繁荣起来,让经济带动所有人的认知上面的改变,让经济促进所有人对于新方法新思想的接受,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就像人家说的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非常对的,因为任何事情的主要

第684章 求同存异一直都是陈寒的追求(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